搜贴子 搜作者(贴子) 搜作者(回复)
岳阳家教网首页 | 
社区首页 > 家长论坛 > 浏览
楼主
老师应该怎么教学?高等老师必看哦
一、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积极探索和实践不同的教学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现代社会集中表现出信息化、全球化和以人为本三大基本特征。信息化、全球化将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使劳动者的结构、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发生变化。它要求人们对知识的学习、更新、应用和知识的创造能力不断提高,要求人们的交流、共处、协作等能力以及对现代技术工具的操作和更新的能力不断提高,要求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因此,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教育模式、课堂教学方式要发生变化,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探索出适合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种教学方式。

二、多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改革呼唤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观,使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培养不同方面的技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经验证明,学生喜欢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在多种教学方式的教学环境下,第一,能使学生获得不同的认知方式,获得不同的学习体验,培养不同方面的技能;第二,能使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与行为;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能使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热爱生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五,能使学生具有积极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使学生的交流与表达能力得到提高;第六,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收集科学事实和资料、建立猜想和假设、检验和评价等能力,使学生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科学思维能力;第七,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不同教学方式的比较

下面以初中物理课“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为例,看看不同的教学方式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节是初中学生认识声音现象的起始课。声音现象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而且学生的生活经历对声音的传播已形成一些前概念,对一些内容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能够形成一些直觉判断。但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前概念,使学生对声音的传播建立正确的模型,形成科学的概念,理解声音传播的过程,解释声音的现象,并通过对声音传播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获得各种体验,从而体现新课程提出的三个维度的培养目标,这是需要教师进行研究和实践的。另外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是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机械振动、机械波、电磁振荡、电磁波的重要基础。因此需要教师在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从过程到结果等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

根据我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对初二年级学生认知背景的了解,对新课程提出的三维培养目标的认识,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解,并考虑到几位主讲教师的教学特点以及多年课堂教学积累的经验,我们为本节课教学设计了三种教学方式,即以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以科学探究为主要教学方式,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现将这三种教学方式简介如下。

(一)以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

以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的特点是发挥教师的语言及节奏方面的特长。教师在新理念指导下,以敏锐的时代意识,为学生设计了生动的、有创意的演示实验,为学生创设进行亲身体验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必须善于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形成很好的教学氛围,即师生愉悦地完成本节课的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本节课必须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科学的、逻辑的、人本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声音可以在空气中、固体中、液体中传播的现象,对比声音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的现象,在头脑中积累声音传播的基本事实。这也为学生对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等问题建立正确的认识基础,以形成一些科学概念,使声音的传播这部分知识自然、合理、有逻辑地纳入了学生的认知体系中。

教师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技术手段有机结合,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的多种感观让学生进行体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获得有关声音传播知识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认知,建立了模型,形成了概念,感受了声音,经历了过程,作出了解释,愉悦了身心,本节课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我们认为这是一节实际、实在、生动并有较强可操作性和示范性的课。

(二)以科学探究为主要教学方式

以科学探究为主要教学方式的特点,是能够充分发挥教师较强的组织教学的能力和学科教学功底。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背景和认知心理提出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能够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和创造基本的物质保障。在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能够给予恰当的指导,并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始终有探究的愿望和热情,学生通过科学探究获得各种收获和体验。

科学探究的设计要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是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科学探究课,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背景和认知心理,设计出很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好奇、带着猜想、带着解决问题的期待开始探究活动。

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始终保持较高的探究兴趣,互相商量,互相配合、互相提示。探究过程中,学生积极动脑思维、积极动手实践、主动交流。

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个有思维深度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直接经验上升到揭露现象其本质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上来。

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得到相应的结论,获得了体验,享受着成功。

(三)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为主要方式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式的特点是发挥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特长,利用学校信息技术软、硬件方面的资源。教师在设计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为学生准备丰富的网络资源,开辟有明确教学目标的界面和窗口。其中有结构性知识展示、有过程性的学习素材,有扩展性学习资源、有网上论坛等多个菜单。学生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多种信息,可对其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可以开展有效的网上论坛。这种教学方式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操作现代技术工具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网上交流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得不同的认知方式,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工具。

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教师要力求使每个菜单中都有比较鲜明的主题,都有与本节学习任务相关的各种学习素材,都有教师对学生做学习指导的提示语,等等。但是每个菜单中都没有简单的结论。学生要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通过点击菜单自主选择相应学习素材,通过对学习素材的观察、思考、分析、归纳得出相应的结论,从而获得认识。

网络教学是不同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得听什么,教师让学生观察什么学生就观察什么,教师让学生思考什么学生就思考什么,教师让学生练什么学生就得练习什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获得一种新的认知方式,而这种认知方式是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技能。

在这种环境下的学习活动,学生要主动参与实现人机对话,只有亲手操作才能获取信息,只有自己做主才能选择内容,只有用心观察才能获得有用信息,只有独立思考才能得出结论,只有主动交流才能扩大视野。

在这种环境下的学习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提高学生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工具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网上学习的能力;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能够增强学生的成功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培养学生网上交流的能力。

学生对网络学习方式非常欢迎和赞赏,有的说“这种方式使我们的眼界开阔了”,有的说“这种学习方式方便快捷”,有的说“这种学习方式使我们对学习内容留下了更深的印象”。

网络教学需要教师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比设计一节常规课要复杂、麻烦得多。设计网络课需要教师的职业素养较高,主要需要教师整合教学资源,对教学目标把握得当,对学科内容准确认识,对学生有充分的把握,能够灵活运用网络技术,等等。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资源,在网络学习方式教学下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扩大学生的视野。

四、几点思考

第一,物理教学对于某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某一教学环节的内容均有可能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这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群体,根据学生的认知背景、认知能力,根据学习环境,根据教师的特长,根据教师的教学技能,根据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等因素而决定。

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追求的教学目的是相同的,即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既成为师生共同认知的过程也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师生共同经历的生命历程,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第二,每种教学方式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和教育功能,都有存在的价值,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主讲教师的特长。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要有其鲜明的特点,要发挥该种教学方式的教育功能。但是每种教学方式都会有一些局限,每种教学方式不可能完全独立,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方式应相辅相成。

课堂教学常常是以一种教学方式为主,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运用、有机组合的教学实践。这样的教学实践不但具有时代特征,而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第三,新课程标准中提倡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

科学探究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方法。科学探究作为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这种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科学探究作为方法,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多地尝试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探究,特别是通过学生亲身经历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各种体验。

第四,未来的教育模式建立在信息技术与脑科学基础上。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的外部条件,使教育教学的手段更加先进,它能够逐步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发生变化,教学方式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发生变化。人脑作为教育的自身条件,是一个庞大的机构,可以容纳大量信息单位,脑科学的研究应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符合规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我们研究实践多种教学方式应着眼于信息技术与脑科学的有机结合,信息技术与脑科学的有机结合将使教育产生飞跃,最终使学生的“脑矿”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

同一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式的实践研究很有价值,它是课程改革向我们提出的迫切要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们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作者:聪明男孩07-08-17 08:07回复此贴
1楼
我个人认为教学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自己应该有不同的教法,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用不同方法的教育,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不是千篇一律,"填鸭式"教育
作者:61.159.247.*07-08-17 08:26回复此贴
2楼
还可以
作者:周老师(105123)07-08-17 09:53回复此贴
共有回复2篇 1
回复内容:
百分·岳阳家教网 ©2003-2015